积石山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编制情况

来源:县政府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7-07-31 11:18
字号:
收藏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81年,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基本县情呈现出“三高两低一少”的特点。“三高”:一是海拔高。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735—4309米,平均海拔达2200米。二是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高。全县总人口26.18万人,现有贫困人口6.1万人,农村贫困面达26.17%。三是少数民族聚居程度高。全县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9%,其中保安族人口1.79万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95%以上,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两低”:一是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3年,远低于全国9.5年、全省8.17年和全州6.62年的平均水平。二是农民人均收入低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98.4元,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的35.37%、61%、84.77%。“一少”:就是可利用资源少。全县耕地面积27.5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18亩,基本上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呈现出人多地少、山多川少、石多水少的状况。总体上,我县的县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比较特殊,是自然条件最差、农民收入最低、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

“十二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州确定的发展战略,按照“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教育兴县、项目带动、转型跨越四大战略,培育草食畜牧、劳务、特色林果、商贸旅游四大产业,突出做好民族民生、基础建设、扶贫开发、文化发展四篇文章,着力建设生态积石、和谐积石、幸福积石”的发展思路,攻坚克难,赶超进位,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县实现完成生产总值13.31亿元,占年计划的85.75%,同比增长4.2%,“十二五”年均增长13.91%,比全州增速高1.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4.05亿元,占年计划的90.31%,增长12.86%,“十二五”年均增长25.73%,比全州高1.4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亿元,占年计划的95.69%,增长9.1%,“十二五”年均增长17.94%,比全州高0.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4元,占年计划的110.22%,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5元,占年计划的104.89%,增长9%,“十二五”年均增长15.29%,比全州低0.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

2016完成生产总值14.67亿元,占年计划的100.2%,同比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6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增长10.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亿元,占年计划的100.4%,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亿元,占年计划的105.6%,增长13.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0元,占年计划的100.3%,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7元,占年计划的100.4%,增长14.5%。

2017年1-6月份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6.13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0.6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0.55万元,增长12%;第三产业4.96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同比下降60.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亿元,同比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76亿元,同比增长5.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765元,同比增长1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8215元,同比增长10%。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稳增长、促发展工作措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落实“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做好四篇文章”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平安积石、和谐积石、法治积石、幸福积石为目标,全力加快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1、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我县属典型的农本型经济结构,因此,我们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努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是大力调整了种植业内部结构。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推广顶凌覆膜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大河家、刘集等15个乡镇完成旱作农业面积为25万亩,其中玉米21万亩,马铃薯4万亩;不断扩大脱毒马铃薯扩繁规模,在郭干乡大杨家村、胡林家乡大庄村和银川乡银河村等乡村完成马铃薯原种扩繁面积1000亩,原原种扩繁面积120;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中药材种植达到1.1万亩,百合0.2万亩。二是大力发展了优质林果业。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突出发展经济林,在大河家、刘集等乡镇大力推广栽植核桃,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13.7万亩;在安集、银川、铺川、胡林家等乡镇大力推广栽植花椒,全县花椒栽植面积达到31万亩;在关家川、寨子沟、居集、中咀岭、别藏等乡镇大力推广栽植啤特果,全县啤特果栽植面积达到3.59万亩;在银川乡银河村栽植美国大樱桃500亩、2.75万株。三是大力发展了草食畜牧业。结合全县畜牧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倡导“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坚持千家万户养殖,扩大饲养总量,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奖代补办法等扶持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社会投资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分散户向规模户、规模户向养殖场(小区)的转变。全县养殖场累计达到119个、规模养殖户1307户。同时鼓励养殖场(户)法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群众合作组织,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能力,促进产供销衔接。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6个。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近年来,我们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进一步制订完善优惠政策,在工商管理、信贷资金、法律保障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和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通过采取运用计划、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引导和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外客商、企业来我县进行投资开发。

3、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保证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县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的实际,我们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强化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2014年,全一、二、三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32.31::15.86:51.38       调整为24.94:11.76:63.3,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是进一步强化优化了第一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大力进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了比较效益。努力跳出了传统农业圈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充分依靠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各种经营,拓展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兴办地方工业,逐步提高了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调整和发展我县地方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依托农副产品种植,扶持发展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以油菜、花椒为主的经济作物深加工,以洋芋为主的淀粉深加工,以皮革为主的畜产品深加工,以保安腰刀为主的民族特需用品加工,培育壮大食品加工业。永林花椒加工厂、大河家保安腰刀加工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企业建成投产。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引进技术、利用外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创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三是积极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我县自然、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优势,完成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在完成民俗村初步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旅游推介力度,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大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2亿建设的华福山庄,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的大墩峡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园,已完成景区主干道游步道停车场人工湖、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总投资1.95亿元的大河家民族风情博览园,已完成酒店主体,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我县商贸流通优势,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对现有的集贸市场进行了划行归类结构调整,相继建成了吹麻滩综合市场、別藏综合市场、居集综合市场等一批配套设施较完善、服务功能较强、吸纳辐射能力较大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提高了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增强了集散功能和辐射能力。总投资3.5亿元的综合物流产业园已完成商铺建设,总投资2.4亿元的大河家物流园区和总投资1.73亿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已基本建成。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全县上下紧紧抓住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争取国家投资项目为引导,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民间资金,以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为重心,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交通水利、城镇基础、工业能源、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335项,累计完成投资113.53亿元。临大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先后建成县城新世纪花苑住宅小区、财源住宅小区、鸿瑞馨苑住宅小区、园丁苑住宅小区、廉租房住宅小区、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东区集中供热工程、广场公园、县城环城西路、临夏路、大河路、农贸路道路改造工程、振兴路步行街改造工程、县城新城区道路及排水工程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9783万元完成了别藏集镇改造,投资7.2亿元对大河家旧城区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设,大河家新城区开发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县城和重点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和重点集镇聚集生产要素、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增强。同时,积极多渠道争取人口较少民族、财政“一事一议”、通达通畅、危旧房改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以破解发展“瓶颈”为重点,加大了对行路、住房、饮水、农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县乡镇通达通畅率为100%,建制村通达率为100%,通畅率为95%。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省道临大公路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乡村道路为经络,联通县内外的全县初级公路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快贫困群众危旧房改造步伐。建成了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北部五台峡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积石山引水工程、县城区供水水源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五小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进展顺利。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完成中小河流堤防治理18.89公里,解决了6.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4%。建成县城110千伏变电站、肖红坪35千伏变电站等一批电力基础设施,全县生活用电通电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发展基础逐步夯实,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5、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教育优惠政策,在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免费”教育,2011—2014年共落实教育免费资金9243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加大重奖激励力度,对在高考、初中和小学毕业检测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重奖,共落实奖金1312.4万元,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活力,全县上下重视教育、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形成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浓厚氛围。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71所10.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13亿元。重点实施了移民中学、民族中学、特岗教师周转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食堂建设、乡镇幼儿园、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使全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县中医医院完成门诊楼及住院部楼主体工程,建成县卫生监督所业务楼、居集中心卫生院业务楼、关家川卫生院门诊楼,完成柳沟等5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建成村卫生室91所,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186804人,参合率99.25%,比“十一五”末上升1.7个百分点,筹资总额达7098.55万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县民族民俗博物馆、 145个行政村“农家书屋”、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个高标准村文化室等。建成了标准体育场1座,体育训练馆2座,体育惠民工程1处,较高标准篮球场1处,大口径健身路径2条,部分机关、学校配置了篮球蓝、乒乓球台、小型健身路径等。建成了18个村 “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2015年底覆盖率将达到50%。

6、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以来,县上为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环保项目资金,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吹麻滩镇前庄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居集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大河家7个村、吹麻滩镇4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县城、崔家峡、五台峡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制定印发了《积石山县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积石山县重点公益林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积石山县公益林管护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管护人员和补偿资金纳入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全县重点公益林的长期有效管护。完成了伊清有限责任公司、大河家康牧畜禽养殖场、大河家周家养殖小区、宗文养殖加工厂、现代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源养殖有限公司和国志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有效杜绝了水源保护区内畜禽乱跑、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等污染问题,确保了城乡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水质合格率达95%以上。采取“以奖促治”的办法,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各乡(镇)、机关单位及学校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和保护工作,争创生态优美乡镇、绿色文明单位、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村。截止目前,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州级生态乡镇8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州级生态村16个,县级生态乡镇6个、县级生态村5个,省级绿色文明单位1个、州级绿色文明单位3个,省级绿色学校2个、州级绿色学校1个、县级绿色文明单位5个。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7、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紧紧围绕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力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州委“4155”扶贫攻坚计划,突出精准扶贫,创新思路、方式和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按照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积石山县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实施方案》、《积石山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档案资料目录方案》,建立了乡镇有扶贫工作站、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有责任人的“三有”精准识别工作机构。按照州上提出的“131”贫困村识别法和“9771”贫困户识别法,通过“户申请、社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的程序,完成了63个贫困村和6.52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建立了动态化管理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动态调整。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清单”,认真编制项目规划,调整扶贫计划,坚持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向贫困村集中,向贫困户倾斜,因村因户施策,实行精准帮扶。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思路,让群众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扶贫项目,做到了精准扶贫项目到户、资金到人。2015年计划脱贫9个村3361户1.55万人,2016年计划脱贫27个村5867户2.46万人,2017年计划脱贫27个村4978户2.32万人,实现整县脱贫目标。

  1.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为全县经济发展提高人才支持。 努力搭建多渠道的引才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区域产业技术进步。积极采取运用载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全县经济发展提高人才支持。 以创建“学习型”政党为中心,继续改革和创新党政人才的培训方法和机制,加大机关干部网上在线学习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包括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在内的进修和轮训,每年选拔一批的优秀干部和年轻干部到华侨大学进行培训,更新现有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激励奖励机制,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二、规划编制情况

    编制完成了《积石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相关行业部门专项建设规划。“十三五”规划中列入重点建设项目441项,总投资879.94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62项,计划总投资341.7亿元;“三农”建设55项,计划总投资10.57亿元;精准扶贫建设21项,计划总投资69.99亿元;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129项,计划总投资63.22亿元;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63项,计划总投资39.4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13项,计划总投资38.39亿元;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项目11项,计划总投资37.48亿元;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87项,计划总投资279.14亿元。

    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虽然,我县“十二五”以来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自然和建县迟等诸多因素制约,仍处在一个努力摆脱贫穷、稳定解决温饱、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为加快发展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我县属西部边远山区,位于甘肃省西南边陲,毗邻青海藏区,距离兰州、西宁等省会城市都在200多公里以上,缺乏区位优势,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属于最差生存地区。境内资源匮乏,地下地上至今没有发现一处可供规模化、工业化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工业经济处于空白,难以支撑经济发展。虽然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受区位、交通、项目、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是产业发展滞后。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特色、有优势的支柱产业,群众增收十分缓慢。大部分农村群众活主要靠传统农业,由于土地贫瘠,种植业始终形不成规模,只能勉强解决家庭温饱。花椒、核桃等种植业虽然在我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花椒栽植面积达到12万亩、核桃30万亩),但由于缺乏链式开发和品牌支撑,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无法形成叫得响、拿得出的特色品牌,产业链条短、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群众增收效应不明显。全县大牲畜存栏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大部分是家庭式、粗放式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大部分劳动力没文化、缺技能,劳务输出难道大。

    是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我县职教中心无教学设施,无专业教师,无在校学生,职业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卫生基础设施薄弱,村级卫生机构建设步伐缓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妇幼、护理、骨科、内外科人才尤为紧缺。

    是扶贫成果不稳。受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群众素质、资金投入等因素限制,大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仍处于初期的不稳定状态,因灾、因病、因学、因婚丧嫁娶等原因极易返贫,扶贫开发成果不稳定。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民族地区相关优惠政策,上级部门在安排项目时取消或减免县级配套资金。

    二是我县拟申报州级经济开发区,建议上级部门重点扶持积石山县经济开发区(一区两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