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数据发布

积石山县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支情况简析

来源:积石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5-05-13 15:05
字号:
收藏

今年以来,积石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积石山6.2级地震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建设“五个积石”、实现“十个新突破”工作思路不动摇,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提升。

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增长

2025年一季度,积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5元,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虽略低于全省和全州0.2个百分点,但四项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与发展活力。


(一)就业引擎强动力,工资收入稳增长。工资性收入作为积石山县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一季度达509.5元,同比增加32元,增幅6.7%,占比29.7%,贡献率29.3%,拉动增长率1.9%。灾后重建后续扶持产业成为带动就业、稳定增收的核心力量。大河家镇、胡林家乡、关家川乡的日光温室与高原夏菜加工基地建设,直接带动近2000户群众就近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收入超1050万元/季度。其中,胡林家乡高关村项目单季度劳务收入达450万元,人均月工资4500元,短期务工日薪130元,显著高于传统务农收入。日光温室管理、高原夏菜加工等岗位需求增长,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体力劳动向设施农业技术工种转型,就业附加值显著提升。积极动员群众“走出去”就业也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2月底,全县共输转劳动力3.6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23508人,实现劳务收入1.53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6%。通过政府组织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工资性收入水平。

(二)产业升级激活力,经营收入创新高。经营性收入在积石山县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季度达468.5元,同比增加29.6元,增幅6.8%,占比27.3%,贡献率27.1%,拉动增长率1.7%。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石山县全力推动产业升级重构。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6.34万亩,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特色种植面积达24.84万亩,涵盖油菜、藜麦、大豆、蔬菜、中药材、优质饲草、食用菌等多种作物,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传统牛羊产业的基础上,灾后重建帮扶产业同步推进,新建成的积石山县牛羊良种繁育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成效显著。2024年实施的14个农业产业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工,通过维修加固养殖圈舍、畜禽补栏扩群、创新“五个一”产业扶持方式等措施,带动了大量搬迁户发展后续产业。四是灾后重建项目还带动了二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2025年春节假期,积石山县文旅市场实现“开门红”,接待游客14.87万人次,同比增长6.18%,旅游综合收入7238.1万元,同比增长16.34%,进一步拓展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渠道。

(三)联农带农新模式,财产收入稳提升。财产性收入虽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比相对较小,但增长态势良好,一季度达10.7元,同比增加0.2元,增幅2.2%,占比0.6%,贡献率0.2%。积石山县通过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充分挖掘农村资源潜力,促进了财产性收入的稳定提升。在牛羊良种繁育中心,采取确权到村、配股到户的方式,为灾后重建集中搬迁安置户进行配股,保底分红,同时,企业将利润的不同比例用于扩大生产、村集体分红和群众二次分红,进一步增加了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此外,繁育中心通过土地流转和饲草订单等方式,每年给予每亩800元流转费用,在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同样通过配股分红和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四)政策保障兜底线,转移收入助民生转移性收入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一季度达726.3元,同比增加47.4元,增幅7%,占比42.4%,贡献率43.4%,拉动增长率2.8%。积石山县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以及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到户资金政策,有效提升了转移性收入水平。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增加26元,实现全覆盖,切实提高了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农村低保按时发放,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到户资金政策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2025年一季度累计发放农户房屋重建补助资金582.34万元。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二、农村居民消费稳中有升

2025年一季度,积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49.3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42.5元,增幅为2.2%。

(一)饮食烟酒稳根基,民生刚需显韧性。食品烟酒消费作为基础支出,展现出强大稳定性与韧性。一季度,该领域消费达598元,同比增长0.9%,恩格尔系数为30.7%。积石山县地处西北,特色面食、牛羊肉等饮食和烟酒消费,在居民生活与社交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物价政策,如农业补贴、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有效控制食品价格,为消费稳定提供支撑。同时,居民收入提升,对食品品质与多样性要求提高,推动消费小幅增长。稳定的食品烟酒消费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带动食品加工、零售等产业发展,刺激消费政策下商家促销活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二)衣着焕新展活力,时尚风潮入乡村。衣着消费呈现活力增长态势,支出132.4元,同比增幅6.8%,凸显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从实用向时尚、品质转变。互联网与电商平台普及,让农村居民能及时获取时尚资讯,便捷购物方式使他们轻松购得心仪服装。品牌商重视农村市场,推出适配产品,满足居民对品质与时尚的追求。国家消费升级政策在农村落地,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举办展销会,鼓励居民提升衣着品质。居民收入增加,也愿意为高品质服装支付更高费用,衣着消费成为农村消费增长新亮点,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为服装产业开拓新市场。

(三)灾后重建促安居,居住升级助消费。居住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支出407.7元,同比增长2.0%,主要源于灾后重建。积石山县受灾后,政府出台资金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居民重建修缮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居民不仅关注房屋安全实用,更追求舒适美观,选用环保节能建材,进行现代化装修,配置新式家具家电,带动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至270.8元,同比增幅4.2%。居住消费增长带动建筑、装修等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复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未来居住消费有望持续增长,推动农村经济与消费升级。

(四)多元消费初萌芽,潜力释放待深挖。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领域消费虽增幅较小,但呈现增长趋势,标志着农村消费向多元化发展。交通通信支出189.1元,同比增长4.1%,农村交通与通信设施完善,居民购置交通工具、增加通信服务需求,尝试新型出行方式;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4.6元,同比增长1.7%,文化设施完善促使居民在培训、旅游等方面增加支出;医疗保健支出222.9元,同比增长1.7%,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让日常保健与就医消费增加。

三、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收入总量差距不容忽视,发展水平有待加快推进。2025年一季度,积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5元,与全国7003元、全省3995元、全州2487元相比,差距极为显著。从绝对值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5288元,不足全国水平的四分之一;较全省水平低2280元,仅为全省水平的42.9%;较全州水平也低772元。这一差距反映出积石山县农村经济发展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难以支撑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也表明积石山县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政策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与全国、全省和全州的发展步伐脱节。

(二)工资性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就业质量亟待提升。积石山县2025年一季度工资性收入虽有增长,但增幅仅为6.7%,低于全省和全州0.2个百分点。从内部产业结构来看,当地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灾后重建后续扶持产业中的日光温室种植、高原夏菜加工等项目,提供的大多是基础的体力劳动岗位,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全县已输转劳动力3.62万人,但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只能从事建筑、流水线等低技能工作,收入增长空间有限。而且外出务工人员还面临就业不稳定的风险,如季节性用工、企业裁员等情况,导致工资性收入难以持续稳定增长。

(三)财产性收入基数过小,增收渠道极为狭窄。积石山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0.6%,基数小且增长缓慢。当前财产性收入主要依赖土地流转和村集体经济分红,但整体土地流转规模有限,且流转价格偏低,难以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也存在不稳定因素,部分村集体产业规模小、效益差,分红金额少。同时,农村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理财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对金融市场了解甚少,仅依赖传统的储蓄方式,缺乏投资知识和能力,无法通过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方式实现财产增值。

(四)灾后重建效应消退,内生动力亟待增强。居住与生活用品消费虽分别增长2.0%和4.2%,但其增量主要源于灾后重建的阶段性需求(如房屋修缮、家具购置)。随着重建工程收尾,此类消费的可持续性存疑。以居住消费为例,其基数已达407.7元,占总支出的20.9%,但同比增幅仅为2.0%,远低于全国农村居住消费平均增速(约5%)。这表明,当前居住支出更多用于“恢复性消费”,而非改善型需求(如智能家居、节能改造)。此外,交通通信支出增速4.1%,但绝对金额仅189.1元,反映农村电商、物流网络等新业态渗透不足,未能有效激发消费增量。若依赖灾后重建等外生动力支撑消费增长,未来可能出现“高基数、低增速”困境。如何将短期政策红利转化为长期消费习惯,是释放潜力的关键。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产业培育,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立足积石山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农业方面,除现有的食用菌、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产业外,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养殖,如扩大虹鳟、金鳟等冷水鱼养殖规模,开发特色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对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休闲食品、保健品等产品。三是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等产业,推出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展示等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增加农村居民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收入。四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一是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和市场岗位需求对接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同时,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技术人员,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确保培训后学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就业。二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出台创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专项资金,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资金支持。简化创业审批流程,降低创业门槛,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挥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优势,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优化就业服务保障,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服务。加强与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创新资产运营,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一是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探索农村资产流转、抵押、入股等新途径,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资产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参与经营和分红。二是强金融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出适合农村居民的理财产品,如小额理财、农业产业基金等,拓宽农村居民投资渠道。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理财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合理进行资产配置。三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开发、物业租赁等方式增加收入。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运营和收益分配。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对村民的分红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激发消费动力,构建增长新引擎。一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加强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引入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丰富商品和服务种类,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发展型消费。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设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资源,满足居民对发展型消费的需求。三是加强消费引导,转变消费观念。通过宣传教育、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农村居民普及现代消费观念,引导他们重视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认识到这些消费对于自身和家庭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居民合理安排消费支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投入。


国家统计局积石山调查队

202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