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初步成果征求意见公示
《积石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经广泛调查、论证、深化,目前,规划编制已形成初步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为切实增强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现依法组织对《积石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初步成果开展征求意见公示活动,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使最终规划成果符合县情民意,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公示时间:15天(2021年10月9日至2021年10月23日)
通知地址:积石山县自然资源局
电子邮箱:547418313@qq.com
联系地址:积石山县自然资源局三楼国土空间规划股
联系人及电话:党国存:15120554953 常光明:18993008052
在公示期内,您可通过以上联系方式发表您的意见和建议。
一、项目名称
《积石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积石山县行政辖区,包括吹麻滩镇、大河家镇、居集镇、癿藏镇、刘集乡、石塬镇、柳沟乡、关家川乡、胡林家乡、安集镇、寨子沟乡、郭干乡、徐扈家乡、中咀岭乡、小关乡、铺川乡、银川镇、盖新坪林场,总面积902.92平方公里。(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准)。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0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0-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四、规划内容
分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
县域:空间发展目标与战略、国土空间格局、城镇体系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
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布局、道路交通规划、蓝绿空间规划、四线管控等。
五、发展定位
依据“一带一路”建设、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临夏州国土空间规划、积石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指引及发展机遇,结合积石山县自身发展条件,明确全县发展定位和区域职能。
发展定位: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黄金地、跨区域民俗特色产品加工基地、西北多民族交融共进示范区。
区域职能:面向藏区的物流集散枢纽、山水园林的生态宜居城市。
六、规划目标
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统筹全域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与整治修复,促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自然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开发保护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大美积石山,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全面建成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样板区,完善城镇点源及农业面源治理支撑体系、生态宜居搬迁支撑体系、自然保护地支撑体系、生态保护修复能力配套支撑体系,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耕地保护目标:严格落实并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科学有序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落实上级下达指标。
人口布局优化目标:坚持控制人口总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
节约集约用地目标: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集约程度,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合理保障城镇工矿用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强化对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的改造再利用。
2、规划指标体系
构建“定位—目标—指标”的传导路径,结合积石山地方特色,从“底线管控、结构效率、生活品质”三个方面,构建30项核心指标,并分解到近期和规划期,明确约束性和预期性(16项约束性指标)。
七、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综合考虑七普数据、民族构成和三胎政策,规划预测至2035年积石山县域常住人口为30.89万人,城镇化率58.37%,中心城区人口8.3万人。
规划至2035年,全县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378.38公顷,其中,城镇集中建设区面积1924.4公顷,占比80.91%;城镇弹性发展区面积398.64公顷,占比16.76%;特别用途区面积55.34公顷,占比2.32%。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171.15公顷,城镇集中建设区面积1039.2公顷,城镇弹性发展区面积91.56公顷,特别用途区面积40.39公顷。
八、县域城乡发展格局
1、形成“一屏、二心、三带、四区”的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格局(见附图1)
一屏:积石山盖新坪林场生态保护屏障;
二心:县城发展核心、大河家发展核心;
三带:临大高速经济带、沿山(积石山)旅游带、顺水(黄河)旅游带;
四区:中部三产融合区、北部特色旅游商贸区、东部特色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
2、乡镇发展职能指引
依托乡镇特色资源,结合主导功能,确定各乡镇的职能类型,包括“综合型、商贸旅游型、工贸型、特色农业型、农牧型”五类。
名称 | 职能类型 | 职能定位 |
吹麻滩镇 | 综合型 | 积石山县政治、文化中心,重点发展轻工业产品加工以及商贸物流业 |
大河家镇 | 商贸旅游型 |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特色小镇 |
居集镇 | 工贸型 | 生态农业 |
银川镇 | 特色农业型(4个) | 特色农业 |
石塬镇 | 生态观光农业 | |
安集镇 | 特色农业 | |
关家川乡 | 特色农业、林果业为主 | |
癿藏镇 | 农牧型(10个) | 农牧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
寨子沟乡 | 生态农业 | |
柳沟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
刘集乡 | 以农业为主,旅游观光为辅 | |
胡林家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
郭干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
徐扈家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
中咀岭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
铺川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
小关乡 | 农业、畜牧业为主 |
九、产业发展规划
积石山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凸显出了强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旅游+”带动下的五大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技术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市场渠道,培育创新型新兴产业。规划形成“1基础+1重点+1支撑+1引擎+N新兴”全产业体系。
•基础产业:以高效循环农业为主导,打造优质饲料+牛羊养殖+食用菌+设施农业为主的种养加销一体化循环产业走廊。同时以县为主体,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适时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重点产业:以绿色生产加工为主导,对本地产业基础、资源进行筛选评判,重点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加工、民族刺绣加工、民族服饰加工等绿色生产加工产业链;
•支撑产业:以商贸物流服务为主导,提升大河家镇、县城、癿藏镇三个主要节点的商贸物流服务能级定位,并进行空间布局。结合临大高速项目建设,在大河家规划建设具备“路企直通”专用线的物流园,配套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大平台;
•引擎产业: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构建“一线两轮两带”全域旅游结构(见附图2);
一线:沿国道310的文旅产业聚合发展轴;
两轮:吹麻滩镇和大河家镇为中心的两个区域。吹麻滩镇,是全县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全县的旅游门户。大河家镇,是沿山和顺水两个旅游线路的交汇中心,是联系青海、黄河三峡两大旅游区域的主要纽带,是交通汇集区;
两带:沿山(积石山)和顺水(黄河)两个旅游带。
•新兴产业:以清洁能源、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为主导,围绕国家新兴产业提供基础配套生产服务。
十、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
1、规划形成“一带三核三区”的空间结构(见附图3)
一带:城市公共活力带;
三核:中央活力核心、旅游活力核心、产业活力核心;
三区:文旅康养片区、中央活力片区、产业赋能片区。
2、规划用地布局(见附图4)
按照“以水润城、以绿荫城”的理念,打造黄河上游的田园宜居城市。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开放空间和基础设施的用地比例,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预留综合用地(白地),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弹性。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