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这个夏天,安置点孩子在“党群”过暑假
为有效缓解学龄儿童暑期“看护难”“辅导难”的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农忙和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积石山县委组织部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团县委,充分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开展“童心呵护”活动,指导11个集中安置点开办暑期“红领巾爱心托管班”,将托管班开到群众“家门口”,让孩子们在快乐、安全、充实的环境中度过快乐假期。
党建引领筑根基,联动机制显效能
集中安置点暑期托管服务按照“组织推动、支部落实、党员带头、志愿参与”的方式,将托管服务与基层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上下贯通的托管服务格局。宣传、政法、工青妇、教育、公安等部门充分发挥文明创建、主动创稳、社会治理职能,统筹资源、主动参与。
在托管对象上,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在发布公告的基础上,由村(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县直单位包联干部、网格员逐一入户走访,精准摸排返乡大学生、留守儿童数量,详细记录孩子们的年龄段、学业情况、兴趣特长等信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孩子加强心理疏导、安全教育,确保服务精准高效。
在服务模式上,创新推行“党支部+志愿者+服务”托管模式,建立“1名党员辅导员+N名志愿者”的包班责任制,确保托管服务务实高效。集中安置点420余名在家适龄儿童及学生,在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享受到了贴心的托管服务,让“党建红”成为暑期最温暖的底色。
资源整合强保障,阵地队伍双提升
为给孩子们提供优质托管环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做好"阵地+队伍"双重保障。
在阵地功能上,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整合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等场所,打造集中授课点48处。各托管班配备图书、画具、文具等用品,划分学习区、活动区、阅读角等功能分区,让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变成孩子们的“暑期乐园”,真正实现“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
在队伍组建上,结合在职党员和党组织“双报到”工作,统筹整合村(社区)干部、在职教师、派出所民警、大学生志愿者、“五老”队伍、热心群众等资源力量等加入服务队伍,对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18支,形成32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同步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结对辅导""积分奖励制"等模式,让托管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实效。
课程设置巧用心,精准服务全覆盖
围绕“快乐假期、快乐学习”理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科学设置多元化课程,实现“学+乐”深度融合。
在各托管班集中开展文化课业辅导,帮助孩子们解决作业难题;开设交通安全、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教育,通过趣味课堂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特色课程丰富假期生活,根据孩子特点,开设书法、绘画、音乐、手工、口才等多元化兴趣课程,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学唱红色歌曲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同步,在县工人文化宫开设3个托管班,督促指导城镇社区、乡镇驻地的村全覆盖开展“童心呵护”活动,人口较少的山区偏远村,创新推出“流动课堂”,组织辖区内志愿者定点包抓,开展送教上门和分散式教学,确保服务全覆盖、无死角。
"暑期托管班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孩子在这里有人管、能学习,还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我们干活更安心了!"家长们的好评是对暑期托管服务的最好肯定。积石山县将暑期托管作为"一小"照护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党群+文明实践"的创新模式,用贴心服务诠释"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转作风,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