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们的故事】积石山县:药香浸润致富路

深秋的积石山县,田间地头弥漫着淡淡的药香,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长势喜人,成片的药田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农户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收、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零星散落的“小农点缀”到集中连片的“主导产业”,从农户“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积石山县的中药材产业,正循着一条清晰的“链”式轨迹,将一味味“苦口”的良药,熬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甜蜜”方剂。
政策东风催生万亩产业长廊
积石山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作为特色种植核心区的中咀岭乡,更凭借其海拔适中、气候湿润、污染少的天然优势,为道地药材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近年来,积石山县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将中药材列为“牛羊菜果薯药菌花”八大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培育,配套资金扶持和技术推广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土地流转等举措,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整合零散耕地资源,推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7万亩,产值突破2.6亿元,黄芪、党参、当归等传统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占比超70%。其中,寨子沟乡五千亩规模化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吹麻滩镇后沟村400余亩党参种植基地,凭借高原环境孕育出条粗质润、气味浓郁的优质产品。中咀岭乡更是建成千亩级药田,仅甘肃省皓禹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黄芪种植基地就达3136亩(其中金昌村1100亩、居集镇居集村1036亩),共同撑起了万亩产业长廊的坚实骨架。
抱团发展,激活产业新动能

产业规模的扩大,离不开经营模式的创新突破。然而,过去破碎的“巴掌田”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为破解群众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链薄弱的瓶颈,积石山县积极探索合作化发展路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联动,初步形成育苗、种植、初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全县共有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5家,5976户农户从中受益。

在寨子沟乡,尕马家村的小龙种养家庭农场从70亩地发展到400多亩,负责人马胡赛尼见证了模式转型的力量:“我种了19年中药材,从一开始自己摸索,到后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技术培训指导下,不仅规模逐渐扩大,还能带动周边群众常年务工,一个人一年能挣8000到1万块钱。”

寨子沟乡麻沟村引进甘肃乾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57亩打造党参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李云飞说:“我们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收购农户种植的中药材,目前已为麻沟村及周边村60多户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明年我们计划持续扩大规模,打造千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吹麻滩镇后沟村近年来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岷县种植户合作并引进中药材种植技术,推进党参标准化种植。村党支部书记任帅不满脸喜色地说:“从2023年零散种植到现在400多亩连片发展,从种植、除草到挖药丰收,党参种植基地每天能给本村和安置点100~200人提供就业机会,日薪110元,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后沟村中药材种植负责人后志坚说:“今年在后沟村承包的土地大概有410亩,产量有4100包,收入110万元左右。”

作为中咀岭乡产业发展重要力量的甘肃省皓禹农业有限公司,围绕“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构建产业体系,从种苗、加工到销售全链条发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实现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卖原药”到“创品牌”的转型。
多元增收,家门口挣上“安稳钱”



中药材产业的价值,最终落脚于群众的“钱袋子”。积石山县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自主种植”三重渠道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土地流转带来“租金收益”,全县流转的药田让农户坐享稳定收入。生产环节创造“务工收益”,种植、除草、采收等环节提供大量季节性岗位。自主种植增收“经营收入”,部分农户在流转土地的同时,也留地自学种植,从“学着种”到“放心种”,收成逐年提升。

“我们家里总共有5亩地,3亩地租给了中药材公司,2亩地自家种中药材,我们学着种,收成好明年就会多种一点,我们在这里的中药材公司打工一天能赚100元,家里的小学生也能照顾上。”正在地里分拣中药材的寨子沟乡麻沟村村民马索菲亚笑着说道。

后沟村村民马黑牙也深有感触:“从种植、除草、到现在的挖药,我们在这里干活,每年收入七八千块钱,好些的将近一万块钱。”

甘肃省皓禹农业有限公司的中药材项目,直接带动周边900多户农户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和效益分红,预计能使参与农户人均增收1000-1300元,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让群众的幸福感在药香中越发浓郁。
三产联动,打造GAP产业高地
丰收的喜悦之外,积石山县正以更长远的眼光,推动产业从“种得好”向“加工好、卖得好”转型升级,着力绘制一幅三产联动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寨子沟乡依托国家医保局定点帮扶优势,全力推进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计划流转2000亩左右集中连片耕地,安装终端气象站等GAP认证专用设备,建立可视化、可溯源、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农残达标、品质优良的“道地中药材”品牌,预计参与农户每亩收益将比普通种植高出1500至2000元;针对深加工薄弱短板,全县加速产业链延伸布局,寨子沟乡计划在阳屲庄村建设中药饮片工厂,后沟村也将推进中药材初步加工工厂建设,甘肃省皓禹农业有限公司更计划在二产GMP中药饮片加工和GSP交易平台上发力,共同构建“种植示范基地(GAP)+中药饮片工厂(GMP)+中药饮片流通(GSP)”的三产联动发展模式,让中药材实现从“原字号”到“制成品”的价值跃升。

下一步,积石山县将持续强化技术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打响“积石山道地药材”区域品牌,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让药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一缕药香,浸润着积石山人的辛勤汗水。政策的“东风”吹开了万亩产业长廊,合作的“活水”激荡起群众增收的浪潮。如今,中药材产业这味“苦药材”已真正熬成了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发展的“甜蜜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