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动态 > 乡镇动态

春回积石山——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见闻

来源:民族日报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4-03-11 10:21
字号:
收藏

春回积石山

——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见闻

2月26日,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中小学校全部如期开学,教室里再次响起朗朗读书声。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全县学校不同程度受损。据积石山县教育局介绍,经过两个多月不懈努力,185所维修加固学校室内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新岁序开,接连几场春雪不期而至。虽然气温不高,但随着严寒冬季脚步渐行渐远,春的气息在河州大地逐渐浓郁起来。

那场惊心动魄的地震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突如其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随后,围绕“今年国庆前让受灾群众搬进新居、开启新的生活”这一目标,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冬去春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团追随春的脚步,再次赶赴积石山灾区,探寻春的讯息。

2月26日,积石山县符合安全条件的学校和全省中小学校一道正式迎来了春季新学期。

上午8时,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肖红坪镇中心小学200余名师生的注目下冉冉升起。

看着眼前这一幕,校长张国彪双眼湿润了。为了这一天,张国彪和同事们放弃假期,统计汇总受灾情况,协调工程队伍修复校舍,补裂缝、贴瓷砖、刷墙面、检查取暖设备,为的就是让孩子们按时返校读书。

从1月5日到2月初,学校教师和施工队伍都在与时间赛跑。

“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听到要用23天干完50多天的活儿,不少人都觉得有困难。”甘肃建投六建五公司施工现场负责人徐静来说,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很多工人都已经回家过年,施工进度成了难题。

为了不耽误工期,公司紧急从外地调来70位工人,同时挨个给熟悉的工人打电话做工作,当大家得知是受灾学校的工程,很多人立刻订票赶赴积石山县。

“春节年年都过,但孩子们上学的时间不能等。”徐静来说,从1月6日进场,大家抢抓工期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修复任务。

无论何时,教育这个“头等大事”,一刻都不能耽误。

早在去年12月22日,积石山县域内的积石中学、民族中学、大河家中学3所高中学校已经以班为单位开展线上教学。

有条件开学的学校进行线上教学,没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在安置点里教学,全县1136名教师放弃休息,下沉到安置点开展教学活动。

积石山县244所学校中,经鉴定能安全使用的学校,于去年12月25日至12月29日陆续开课。主体结构没有损伤的学校,全部利用寒假修复,确保今年春季正常开学。

主体结构受损的学校,春季开学后在板房教室过渡性上课。同时结合布局调整,制定重建规划,力争开春后动工建设,8月中旬完工,确保秋季学期正常投入使用,学生按时返校上课。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象征着团圆和欢乐。

然而,地震让许多积石山群众转移到了安置点,今年要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过年。

大河家、刘集等8个重点乡镇的绝大多数群众居住在233个临时集中安置点,保障这些群众的生活成为积石山县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积石山县优化安置点服务管理,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各级干部走访慰问受灾群众,持续解决群众吃、穿、用、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

经过在全县范围内的全面摸底排查,当地对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家庭及时落实临时救助、五保、低保等政策,进行兜底保障。对2.12万户10.7万名严重受灾群众,全面落实过渡期各类生活补助,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板房里,受灾群众的春节依然充满了温馨。

大河家镇陈家村原来修成的1.3公里路基上,建成了长条形板房安置点。安置点内,鲜艳的国旗、灯笼和春联格外醒目,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公共卫生间、开水房、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一应俱全,每户门口的公示表上,清楚标注了村干部的电话号码。

安置在6栋8号的受灾群众佘黑麦,春节期间在家门前的十字路口摆起酿皮和糖葫芦的售卖小摊。

“大份酿皮15元一份,糖葫芦2元一个,能卖就补贴点家用,卖不完就送给孩子们吃。”佘黑麦坦诚地说。

佘黑麦摆摊的路口成了安置点孩子们最愿意来的地方。佘黑麦对记者说,困难总会过去,好日子还在后头。

春节期间,各安置点上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受灾群众自编自演,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年夜饭虽然比不上以前过年时丰盛,但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乡亲们互道一句祝福,孩子们分得两三颗糖果,大家用简单的方式表达着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这个春节,注定成为受灾群众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虽然遇到困难,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时下的积石山县,大大小小的灾后安置点上,板房的烟囱中时见青烟袅袅。小路的积雪上,孩子们留下的足迹清晰,一串串脚印通往学校,化成琅琅书声,带来春的希望。

强化帮扶 守牢防返贫底线

积石山县海拔1787米至4308米,冬季漫长寒冷。这意味着,大部分重建工作要等到开春冻土期结束后才能进行。

在这之前,受灾群众要较长时间住在过渡安置的活动板房内。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温暖安全的新居,是灾后恢复重建最重要的任务。

每天上午村委会部署巡查、防火,了解每户的实际情况,晚上7时报进度……从1月份火线调任安置点至今,陈家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占龙基本没有休息过,每天和妻子孩子的视频聊天,成了他履行丈夫和父亲责任的唯一方式。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灾难,陈家村又是一个大村子,当时接到通知,我就知道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马占龙说,物资保障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即便如此,自己还是放心不下,每天都要听听群众的想法,把安置和重建工作做得更实、更细。

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县加大力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综合运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扶持等方式,确保群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各级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密切关注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对严重受灾乡镇的脱贫村、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给予重点关注,对因灾新纳入监测的15550户74684人,制定更加完善的帮扶计划,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力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午后时分,陈家村村民赵玉忠骑着三轮车载着小女儿回到住处,女儿怀中抱着父亲的焊工培训结业证书。

当时,在外地打工的赵玉忠听闻家里受灾,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一家5口人先搬进帐篷,再住进板房,过了个温暖的春节。

前几天,村里联合外地职业培训学校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了解到培训的电工、焊工都是灾后重建的实用技术,赵玉忠立马报名参加。

“天灾无情,但我们有手有脚,幸福生活还得靠自己打拼。”赵玉忠说,等到天气转暖重建项目启动,自己学的技术就能派上用场了。

康县联创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负责人杨学元介绍,作为培训活动的参与机构之一,学校特意从外地聘请了18位专业的职业教师来到积石山县为群众上课,培训电工、焊工500余人。

积石山县用足各类帮扶资源,结合“百万农民增收”工程和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大到户产业奖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开辟劳务输转、帮扶车间和农村公岗、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渠道,确保受灾群众收入只增不减。

基层协商 团结凝聚动力

刘集乡团结村3号安置点里,上下两院场地安置了51户受灾群众。

春节刚过,村里就忙着通过村民知情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群众的后期安置诉求和困难,引导群众重建家园。

包村干部马满苏介绍,刘集乡是这次地震重灾乡镇之一。团结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子,一共386户1800余人,分别安置在8个安置点。

马满苏告诉我们,村内有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回族、土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据村里老人讲,之所以叫团结村,是因为村里的人都很团结,很少发生矛盾。

“团结既是我们村的名字,也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基础。”村支书韩凯介绍,地震发生后,村里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小分队,分别到村里挨家挨户救援,全村及时撤离,避免了更多的人员伤亡。

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村里就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把大伙儿聚在一起。

“通过引导大家积极参加活动,不仅让大家互相交流,更重要的是坐在一起讨论如何重建家园,把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韩凯说,村民的生活逐渐安稳,灾后恢复重建就成了当下大伙儿最关心的事。

“最大程度尊重群众的意愿,在保证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中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韩凯说,只有将心比心,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实处。

在灾难的余波中,当家园被毁、生活被打乱,团结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恢复过程,更是一个人心凝聚、社会团结的过程。

一大早,石塬镇宋家沟村的安置点旁边,村民们围着正在安装的一处空气能淋浴间议论。

“听说房子是从北京运来的”“这房子看着就很暖和”“年前我就带着孩子洗了一次”……

石塬梁上的宋家沟村,距离石塬镇政府所在地有20分钟的车程。地震发生后,群众搬进板房安置点,吃住生活倒是没问题,但洗澡成了一件难事。

了解到群众的诉求后,村干部向镇政府申请了一个淋浴房。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在板房安置点的旁边,给群众建起一间随时都有热水的淋浴房。

灾后重建中,群众最关注的是住房。宋家沟村房屋倒塌24户,受损95户。

对于房屋受损严重需要拆除的群众,政府给出了三种安置方式:集中安置、原址重建和货币安置。

安置和重建是事关群众生计的大事,各家情况不同,困难和想法也有不同。为此,村里专门召集干部群众,召开了村民协商大会。

村委会的板房里挤满了人,炉火噼噼啪啪地响。

专门来参加村民协商大会的石塬镇党委书记李自蛟说:“有啥想法就直接讲,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也想搬进楼房住,但是家里老人年纪大了,集中安置点规划在20多公里外,而且人搬上楼了家里的羊怎么办?”尕庄社村民汪兴强一家10口住在一起,家里养了50只羊,地震后房屋倒塌,家人全部搬到了板房安置点。

搬进城里开始新生活,大家其实都很向往,但后续的收入从哪来?家里的牛羊往哪放?大伙儿的心里没个谱。

坐在炉子边的石光智老人今年74岁,地震使家里15间房全部成了危房。如今住在山上不安心,搬进城里又舍不得,老人没了主意,当天借着开会就想听听大伙儿怎么说。

“这几年在外面打工,我才发现眼光应该看长远一点,祖祖辈辈在这个山沟沟里苦,不就想着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搬进城里自己辛苦一点,但是起码老人看病更方便,孩子上学的条件也更好。”

“我家里人口少,也没啥负担,如果集中安置后能给我们找份活儿干,我就搬。”

话题聊开了,几位年轻人纷纷表态:祖祖辈辈住在山沟里,守着一院老房、几亩山地,以后的日子不能光算自己的账,还得算一算长远账、子孙账。

“我们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各家的困难我们都会记下来,然后逐户解决。”李自蛟说,村民协商大会就是让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这样干部才能摸清群众的诉求,才能在作重要决策时不会出现“一刀切”。

按照规划,积石山县将13个永久集中安置点建设作为今年项目建设的重点,督促企业加快棚户区改造安置点和华曜·观澜樾府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善相关附属设施,尽快达到搬迁入住条件。

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达标。自建房建设和维修严格落实《甘肃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按照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两种模式,动员本土施工单位和建筑工匠参与建设。

政府部门与企业对接,以最优惠价格为群众集中供应钢材、水泥、商砼等建材,有效降低群众建房成本。及时、规范、有序落实建房补助,确保维修加固工程6月底完成,原址重建和自建房7月底完成,集中安置房8月底完工,9月入住。

涓流成海 大爱汇聚希望

曾经,在地震灾难的阴霾下,灾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瓦砾都承载过沉重的伤痛。

然而,来自社会各界的大爱悄然汇聚,如同阳光穿透云层,为灾区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夕阳下,大河家镇康吊村村医樊世莲背着药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村卫生室。

推开活动板房的门,打开灯,干净整齐的玻璃药柜里各式药品一应俱全,墙上一面康吊村七社全体村民送给她的“最美村医”锦旗格外引人注目。

1月2日,卫生室和受灾群众一起搬进了活动板房。接到通知,樊世莲第一时间返回接诊。

“轻微外伤、感冒发烧、糖尿病、高血压药品,所有这些药品都是社会各界捐赠的,所以群众在这里也是免费用药。”樊世莲说,忙完第一波的接诊高峰,她就开始为全村65岁以上的102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进行体检。

“这种时候,这些特殊人群更需要细致入微的关照。”樊世莲说,免费体检、对症发药,希望大家平安健康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积石山灾区送去了爱心和关怀。爱心企业捐款捐物,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志愿者深入灾区,为安置和重建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康吊村安置点的“儿童之家”门前的小广场,成了安置点孩子们的乐园:男孩子围着球桌打乒乓球,女孩子在一旁的人工草坪上跳绳,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跟随负责人徐军的指引,我们走进由3间活动板房改造的儿童活动室。墙面上贴满了各种卡通贴画和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儿童图书,LED屏大电视前早已坐满了观看动画片的小朋友。

“大家看电视的时候不要坐得太近,防止近视。”徐军介绍,震后第二天,志愿者就在公益基金的帮助下来到灾区,和当地教师一起,为孩子们搭建起“儿童之家”。

之后的日子里,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纷纷赶来,先后有70余名志愿者在这里为孩子们提供服务。

“带着年龄小的孩子做游戏、做手工,为高年级的孩子辅导作业、科普知识,大家集思广益,针对不同年龄性格的孩子因材施教。”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一学生安家敏说,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来。

在积石山安置点,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组织车辆停放、维护村庄环境、宣传防火安全。他们中既有想为家乡尽一份力的本地学子,也有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年轻人。

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张艺阳和她的小伙伴们利用假期来到灾区,还带着一项“特殊的任务”。

“地震发生后,我们一直在关注。我们从新闻报道和网络上注意到,当地政府在这次地震后的救援迅速高效,受到很多网友点赞,我们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调研案例。”张艺阳说。

经与指导老师沟通和学校批准后,张艺阳和同学一起赶到积石山县,探究当地干部群众如何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经验,写一篇“有血有肉”的调研报告。

大爱汇聚积石山,不仅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更为他们注入了精神上的力量。

康吊村五社的“95后”女孩马芳就是其中之一。她常年在家看孩子,这次主动报名参加家政培训,认真学习村里安排的家政课程。

“听了老师的课,才知道擦桌子、搞卫生、伺候老人这些我们平时干的活还有那么多学问。”马芳说,多一份手艺总是好事,以后能出去打工就赚钱补贴家里,出不去也能让自己干家务更得心应手。

巍峨的积石山静静屹立,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里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和故事。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救援人员冲锋在前的英勇无畏,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大爱精神都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春回积石山,灾后重建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积石山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更加宜居、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