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动态 > 乡镇动态

积石山县:牛羊菌菇“生财道” 特色种养绘新景

来源:积石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5-07-07 10:33
字号:
收藏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积石山县以农业发展为抓手,通过技术革新、政策扶持、链条延伸多措并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特色化转型。眼下,3.78万亩小麦进入灌浆期,牛羊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食用菌、果蔬大棚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幅“粮稳菜增、畜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积石山县始终将粮食安全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小麦生产。为确保夏粮丰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提供全周期指导,严把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关,在关键期积极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提升小麦抗逆性。滴灌、喷灌节水技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精准调控土壤养分,减少浪费、提升品质产量。政策扶持同步发力,耕地补贴有效降低农户生产成本,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当前,农业部门正全力做好小麦后期田间管理,确保颗粒归仓,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在油菜种植领域,科技同样大显身手。全县推广膜侧油菜8万亩,其中示范点4万亩。政府通过补贴农膜、化肥、种子及科技包点服务,大力推广全膜穴播技术。种植户安绪贤深有体会:“全膜种植出苗好、长势旺,预计亩产500斤,产值1500元左右,比传统方式增收明显。”全县油菜预计产值将达9600万元,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牛羊兴旺,特色养殖铺就致富路

积石山县立足资源禀赋,将“扩群增量与提质增效并重”作为出发点,坚定将牛羊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 

在关家川乡何家村,“土专家”蒲学忠通过澳洲白与湖羊杂交改良,成功提升肉羊产羔率和肉质,收入显著增加。同样受益于政策的张得志,在县上圈舍改造和良种引进项目扶持下,对养殖西门塔尔母牛充满希望。 

县上多渠道筹措资金,维修加固养殖户圈舍31.85万平方米,落实奖补资金13439.47万元。依托香港小母牛乡村综合可持续发展帮扶项目,引进良种西门塔尔母牛332头、良种湖羊母羊1680只,将基础母牛送项目户饲养,生下牛犊后,牛犊归农户所有,母牛流转至下一户继续养殖,组织小农户成立合作社,发展循环养殖提质增效,全县近500户养殖户受益。据何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培涛介绍,该项目在村内已产犊牛33头、羔羊175只,“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截至6月底,全县牛存栏8.55万头,羊存栏31.05万只,牛羊产业产值达3.24亿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61%。产业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15.9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189.3元。目前,全县正以“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全链协同、富民强县”为主线,实施畜牧产业“一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构建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擎起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百花齐放,特色产业竞芬芳 

“甜蜜”事业酿造幸福:小关乡蜜蜂养殖协会成立六年来,养蜂户从30户激增至200多户,蜂箱从90多箱发展到2200多箱。协会引进技术、提供培训,带领村民特别是老年人走上致富路。依托当地丰富蜜源和优质种蜂生产的百花蜜品质卓越,户均年收入达三四万元,甜蜜产业让村民腰包渐鼓,笑容更灿烂。 

“菌”香四溢孕育希望:关家川乡宁家村食用菌种植基地140座温室大棚内,平菇、赤松茸、羊肚菌长势喜人。该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年生产菌棒约110万棒,年产值预计1000万元左右,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全县已建成食用菌基地6个,种植面积达1.1万亩,预计年产鲜菇4500吨,年产值3500万元,产业链条持续完善。

“果蔬”飘香映照好“钱”景:大河家镇韩陕家村果蔬产业园144座日光温室熠熠生辉。园区科学种植的中农脆玉减脂黄瓜、博洋九号甜瓜、金富175辣椒等优质果蔬深受市场欢迎。创新“线上即时达+线下零距离”销售模式,实现新鲜果蔬从田间快速直达餐桌。基地吸纳60多名农户就业,月均工资约3000元,并惠及安置点864户群众,每户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1000元,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深度融合。

“金豆豆”铺就增收路: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依托光照充足、土地平坦肥沃、灌溉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四季豆种植600多亩,有效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目前全县四季豆种植面积达1400亩,预计产量达3500吨,亩收入达5000元。由于四季豆生长周期短、收益见效快、市场前景好,深受广大农户青睐和选择,也成了当地村民增收的“金豆豆”。“我家流转了5亩地,每亩800元流转费,平时不外出时就到家门口地里去干些活,每天能挣到100元,收入还可以,帮我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村民鲜玉红说。

药香阵阵,“致富草”惠民生:目前,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近75家,示范带动农户增收5976户。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7万亩,涵盖黄芪、当归、党参、款冬花、柴胡、金银花、银杏等,年产值达2.67亿元,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草”。县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思路,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延伸产业链条。 

在小龙种养家庭农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绿油油的冬花、黄芪长势喜人。62岁的蒋赛力麦是基地的长期务工人员,她将自家5亩地流转给农场,并在家门口轻松务工:“一天能挣120块,一年下来能有一万多收入,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很实在。”农场负责人马胡赛尼介绍,除草期每天雇佣20多位本村老年村民,年支付工资2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过万元。

在安集镇、银川镇,金银花迎来盛花期。今年县农业农村局投入203.4万元专项资金引进高产高效抗旱耐寒的“北花一号”新品种,并在花椒地创新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银川镇刘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良激动地说:“刘王村自2021年开始引进种植金银花500亩,截止2025年产量逐年翻倍,群众‘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积极性也高了。”积石山县九合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各村种植区设立收购点,烘干加工提升附加值,通过“企业+党支部+农户”模式保障销路,带动就业工人20人左右,带动采摘农户8000人左右,预计年产值突破700万元,金银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金色麦浪托起稳稳幸福,多彩产业奏响振兴强音。积石山县通过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从守护“粮袋子”到拓宽“致富路”,从特色种植到产业融合,每一步探索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未来,积石山县将继续深耕农业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绘就更加绚丽的乡村发展新图景。